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通過及時推出的積極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宏觀政策,我國成為率先從 “大衰退”中走出的重要經濟體。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及經濟運行所呈現的趨勢,2010年我國經濟將進入一個十分重要的結構轉型和政策調整期。綜合 來看,未來一年我國宏觀經濟走向將凸顯三條主線:宏觀政策的正;瘡蜌w、經濟結構的調整、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視角。
2月6日,鄭州開往西安的G2003次“和諧號”動車組列車通過西安鐵路局管內窯村車站。
2010年我國經濟走勢的三條主線
一、結構主線:我國正處于一個新的結構調整轉折點
在特定意義上,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表現為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本質上卻是對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沖擊,凸顯的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因此,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后危機時代我國經濟正處于一個新的結構調整轉折點,即轉向一個新的增長動力結構,而全球金融危機則成為轉換的起點和機遇。
總體而言,未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將圍繞三個視角展開:我國經濟從過分依賴投 資和出口帶動的增長模式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均衡帶動的增長模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yè)帶動的增長轉變到依靠一、二、三產業(yè)協調帶動的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源 消耗型增長轉為主要依靠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來推動增長。從這三個結構調整的方向來觀察,未來我國經濟存在很多新的機會。
(一)城市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切入點
從應對危機一年多來的實際經驗看,加速推進城市化進程已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切 入點。按照國際慣例的統(tǒng)計口徑,2008年底我國城市化率為45.7%,這一水平不但明顯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和發(fā)達國家,也顯著低于東亞其他新興市場經濟 體。因此,未來我國城市化空間巨大,城市化的推進也將成為我國經濟下一階段增長的重要動力之源,對調整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發(fā)揮積極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化進程也為評估我國結構乃至發(fā)展趨勢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系。目 前,許多資源行業(yè)被認為存在大量產能過剩,或者從短期周期波動看,這些行業(yè)在未來一兩年將會出現過剩。然而,如果把分析視角放到城市化的背景下,考慮到城 市化帶來的巨大資源需求,則未必會得出產能過剩的結論。
總之,加速城市化,已成為我國應對危機很重要的一個政策亮點,同時也會繼續(xù)成 為我國經濟增長和擴大內需與結構轉型的重要動力?紤]到我國未來10~20年會進入老齡化社會,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之前快速推進城市化,使未來這段時期成為 我國經濟增長最為關鍵的時期之一。
(二)消費增長正處于轉型拐點
在結構轉型的壓力下,消費的重要性得到廣泛關注。從發(fā)展趨勢看,我國在當前經濟結構的轉型中擴大消費,也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拐點。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幅度估計超過15%,接近20年來的最高水平,顯示了危機時期我國消費的巨大潛力。
(三)區(qū)域結構調整:我國區(qū)域增長格局開始呈現積極變化
區(qū)域經濟結構對觀察我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在全球金融危機的 應對時期,我國的區(qū)域增長格局開始呈現積極分化,區(qū)域多元化格局明顯增強了我國應對危機和吸收沖擊的能力。從2009年的增長格局看,中西部地區(qū)的復蘇強 度和速度都明顯高于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沿海地區(qū)的經濟結構決定了這些地區(qū)不得不承受來自結構轉型和金融危機的調整壓力。相比之下,在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的支持 下,中西部地區(qū)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狀況正在出現明顯好轉;同時,危機之后東部地區(qū)的部分產業(yè)也正向中西部地區(qū)轉移。這兩方面因素使銀行信貸隨中央的投資項目 轉移到了中西部。所以,2009年全國信貸投資前十名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區(qū)占了相當比重。
二、國際主線: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視角
我國經濟總體規(guī)模的迅速上升,促使我國的決策者、學者及企業(yè)家在把握我國經濟走向時,都必須密切關注全球經濟的運行態(tài)勢,而我國經濟的運行態(tài)勢本身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一)后危機時代是我國加快資本和資源重新布局的重要時間窗口
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形成了顯著沖擊,我國經濟在強勁的經濟刺激和經濟轉型動力推動 下迅速復蘇,投資規(guī)模和信貸投放都表現出異常強勁的增長。如果在發(fā)達國家經濟運行十分強勁的時期,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會帶動全球資源的強勁需求,進而 成為許多摩擦的根源和導火索。但正是因為在危機時期,我國即使保持更快的資本形成速度來推進城市化,發(fā)達國家的經濟依然相對低迷,這就給我國經濟一個難得 的時間窗口來進行資本和資源的重新布局。
因此,2010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相對低迷的全球經濟以及相對較低的資源價格, 為我國加速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機會。大致來說,這種布局可從三方面推進:首先,重新布局資源;其次,后危機時代是我國企業(yè)重新整合實用的產品、技術、 品牌和資源的一個較好時期,也是全面提升我國企業(yè)在全球產業(yè)鏈和價值鏈地位的好時機;其三是新興產業(yè)的崛起。
(二)我國將有更廣闊的空間學習、適應和參與國際規(guī)則
我國在全球經濟增長和復蘇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總量上,我國經濟即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未來我國應分享“駕駛員”的位子,發(fā)掘和利用更廣闊的空間,學習、適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
(三)我國經濟“再平衡”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有機組成部分
金融危機本身具有兩面性,它既意味著舊的平衡格局難以為繼,也預示著新的平衡格局 會不斷形成。對于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而言,表現為“過度消費”的經濟模式不可持續(xù);對于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而言,表現為“過度投資”和“出口導向”的經濟 模式也需要相應進行調整,尋找新的經濟平衡點。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美之間在危機應對時期和后危機時代的經濟政策線索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對應”效應。美國儲蓄率提升的幅度直接決定著我國出口部門可能受到沖擊的程度。如果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大幅上升、消費下降,我國出口就需要做好大幅調整的準備。
三、政策主線:經濟復蘇與宏觀政策的正常化回歸
在2009年我國以超常規(guī)刺激計劃實現經濟復蘇之后,2010年將是我國經濟經過 危機沖擊觸底、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的起點。因此,觀察2010年宏觀經濟走向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宏觀政策的正;,即從危機應對時期的超常規(guī)刺激政 策中平衡退出、向正常化回歸!罢;迸c“退出”意味著宏觀政策將從超常規(guī)狀態(tài),通過適當的時間窗口、政策工具、退出渠道與節(jié)奏,逐步回歸到正常宏觀經 濟環(huán)境下所需要的正;。這條線索會成為觀察2010年我國宏觀經濟的一條主線。
在宏觀政策正;闹骶下,需要重點把握的主題有三個:信貸投放、通脹預期管理、非政府市場需求。
(一)信貸投放
在間接融資占主導的融資結構下,信貸始終是觀測我國宏觀經濟正;闹匾笜酥弧P刨J投放是2009年危機應對政策基調下最突出的政策,也是影響金融市場最為顯著的經濟變量。
2009年的信貸增長對我國經濟應對危機發(fā)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如此高速的 信貸投放是難以為繼的。在宏觀經濟回復到正常狀態(tài)后,宏觀政策的正;捅厝簧婕靶刨J投放的調整,適度寬松同樣需要強調寬松的“度”。就適度寬松的貨幣政 策基調而言,2009年應對危機時主要強調寬松,但在2010年宏觀經濟正;倪^程中必然要強調“適度”。按照經典的貨幣數量方程式,在適度寬松的貨幣 政策下,貨幣信貸的增長速度應由三部分組成:GDP增長率、通貨膨脹水平、適度的增長空間。依此推斷,如果2010年我國經濟增長回到9%~10%的正常 水平,通脹也回歸至2%~3%的理想范圍,再預留3%~5%的適度寬松空間,那么2010年貨幣信貸增速將保持在17%~18%左右,新增信貸投入大概在 7萬億~8萬億之間。雖然銀行信貸有明顯的減弱趨勢,但2009年和2010年兩年合計信貸規(guī)模在歷史上仍處于高位水平。
(二)管理通脹預期
從理論研究看,2010年是否需要管理通脹預期曾一度有分歧。一種觀點強調 2010年的通脹僅僅是預期,包含1%左右的翹尾因素和預留的一部分新漲價空間,大致測算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水平也只有3%左右。因此,這類觀 點認為提出管理通脹預期過于超前,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xù)復蘇。然而,從通脹的預警指標選取看,無論是宏觀決策還是金融市場投資決策,CPI和PPI(工業(yè)品 出廠價格指數)的預警性都是值得懷疑的,很大程度上它們并不是判斷通脹的良好指標。從我國經濟運行的歷史經驗觀察,明顯的通貨膨脹形成往往需要具備三方面 因素:其一是實體經濟需求的大幅增長;其二是信貸投放的高速增長;其三是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目前投資已大幅增長,信貸投放增長也非?,所以2010年的 物價水平受農產品影響將會非常大。因此,管理通脹預期的基調反映了決策的超前性,同時也可視為宏觀政策正;囊粋重要觀察指標。
(三)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
宏觀經濟政策正;枰P注的一個政策著力點是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降低對政府 投資需求的過度依賴,從根本上防止二次探底。以2008年底4萬億財政支出計劃為代表,通過強有力的財政刺激,我國經濟從危機中迅速企穩(wěn)復蘇。然而,從推 動經濟復蘇的動力看,政府投資推動依然主導了復蘇進程。因此,未來我國經濟的前景本質上取決于政府主導的短期刺激增長能否順利轉化為市場主導的可持續(xù)增 長,而宏觀政策的重中之重則在于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
關于激發(fā)市場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很多領域做了重要部署。首先,為刺激政 府之外的企業(yè)投資,并防止大型壟斷企業(yè)在一般領域的過度擴張,中央要求清理大中型企業(yè)與中小民營企業(yè)之間不公平法規(guī),構造一個平等競爭的氛圍,同時要求降 低一些高門檻行業(yè)的政府管制,使市場流動性有一個順暢的投資渠道;其次,鼓勵民間消費。